马路不让骑马,电气无关气体,奇奇怪怪的科技(2)
帕平和他发明的高压锅
而在1600年,英国物理学家吉尔伯特就已经发现有些物体能在摩擦后吸引稻壳等轻东西,他把这一类物体称作electrica,并写在了自己的著作《磁石论》中。
再往后,英国医生兼作家布朗把这种摩擦后吸引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原理统称为electricity,仍然早于蒸汽机的发明。
因此,电气应该并非来自英语原文,而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创造的,如果它不太符合汉语的文法,有没有可能是由我们的邻国最先翻译的呢?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近代以来,确切的说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用汉字翻译了大量西方的词汇,有很多传入了中国被我们沿用下来。
其中的一些用法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尤其是科学领域的后缀,比如以“化、式、炎、力、性、的、界、型、感、点、观、线、论、率、法”为词尾的构词。
和制汉语
包括智能化、阑尾炎、心率、能见度、挥发性,包括我们的主角“电气化”,这种词缀法来自英语,但日语也同样给现代汉语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回到电气一词,它是不是来自日语的翻译呢?在现代日语中,“電気”一词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如電気通信大学、電気鉄道等。
根据雷银照在《“电气”词源考》中考证,电气一次并非来自日本,而是来自一部由美国传教士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cGowan)在1851年翻译的《博物通书》。
《博物通书》
玛高温最早在书中使用“电气通标”来指电报,随后在来华传教士圈子中又出现了“电气秘机”、“电气风扇”、“电气闹钟”、“电气灯”这样的词语。
来华传教士们在近代译制了非常多科技相关的作品,对于一些新词汇会参考汉语中已经存在的相似表达,以电为例,中国人认知中最早的电是来自闪电,古人认为电是阴阳相合后产生的,而气则是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包括电磁现象。
东汉王云在《论衡》中就用气的概念解释摩擦起电后的吸引以及磁石与铁针相吸的现象,他指出只有物品的气的性质相同,才能互相感应。
这种有些哲学的观点与早年的电学理论也有些相似的地方,西方学者们也提出过电的流体假说。玛高温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用汉字气来对应英语中的流体(fluid)。
玛高温
玛高温、傅兰雅、伟烈亚力、金楷理等传教士,从1860年代末加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翻译了大量优秀的西洋技术书籍。
最著名的便是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述的《化学鉴原》,定下了元素的“汉字命名”规则,还有“卫生”的现代含义也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
日本在“黑船事件”后开始吸收西方文化,当然也借鉴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汉文西书,现存最完整的《博物通书》可能还正是存于日本的手抄本。
所以,电学是舶来的科学,通过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才诞生了“电气”这一个词语,它对今天的学术影响深远,希望各位学习电气相关专业的学子们,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专业时,也能讲起这样一段故事。
王薇,宋菁,王黎曼.论近代日源科技词汇的汉译方法及对汉语体系的影响[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2015(00):44-54.
夏晶. 晚清科技术语的翻译[D].武汉大学,2012.
仝小琳.“马路”词源新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27(08):104-106.
雷银照.“电气”词源考[J].电工技术学报,2007(04):1-7.
来源:SME科技故事
编辑:前进四
文章来源:《铁道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tdgcxbbjb.cn/zonghexinwen/2021/1115/510.html